 |
- Au+Au三分裂反应的输运理论研究
- 文件大小:10
- 授权方式:免费版
- 软件类别:pdf文件
- 软件语言:简体中文
- 运行环境:Win9x/Me/NT/2000
- 开 发 商:tian junlong E-mail
- 相关链接:开发商主页 程序演示
- 更新时间:2009-12-08 10:21:34
- 解压密码:
- 推荐等级:

- 下载次数:
|
下载地址
相关软件
Study on the proton-induced spallation reactions and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asymmetry nuclear matter(11)原子核的中子质子密度差对熔合以及裂变的影响(76)原子核质量表更新:new nuclear mass table(33)Ecoul: Coulomb energy of deformed nucleus; 变形核的库仑能计算(33)Nuclear Mass Tables: 原子核质量表(64)
软件简介
田俊龙博士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本工作运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对能量范围在5-30A MeV的
重核反应体系Au+Au的三分裂反应机制、反应过程中能量耗散机制、运动学关联
及三分裂产生几率与碰撞参数和入射能量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运
用ImQMD模型成功再现了入射能量为每核子15MeV197Au+197Au 的三分裂反应产
生三个碎块的质量分布,这三个碎块分别为最大碎块(A1)、次最大碎块(A2)和第
三碎块(A3)。在计算中没有引进任何自由可调参数。在统计中我们发现产生三
个质量可比较碎块的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心和半中心碰撞区域。我们还计算了第
三碎块A3分别与最大碎块A1 及次最大碎块A2的质量不对称度´1和´2的分布,发
现对于中心和半中心碰撞,´1的形状类似于Wigner分布,而´2类似于Poisson分布,
这说明A1与A3有强关联,而A2与A3关联较弱。
在ImQMD模型中,我们可以跟踪每个反应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而很容
易得到三分裂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发现了三种不同的三分裂模式(direct prolate,
direct oblate and sequential)并计算了它们的产生几率。在direct prolate的事件中,
复合体系有两个颈部预形成,之后它们几乎同时发生断裂,分裂后它们的质心几
乎在同一条直线上;而direct oblate 事件是稀少的,体系的三个颈部几乎同时形
成并在相同的时间断裂,它们在反应面上呈空间对称分布, 分裂后它们的质心构
成一近似等边三角形;sequential三分裂是个两步过程,复合体系首先发生两体分
裂,之后其中的大碎块再次裂成两块。直接分裂与序列分裂的根本区别在于两次
分裂的时间间隔不同。在计算中我们取这个时间间隔为100 fm/c,如果两次分裂
的时间间隔t2¡1小于100 fm/c为直接分裂,否则为序列分裂,并计算了序列分裂
的t2¡1的分布。从这个分布和动力学关联,我们发现快的第二次分裂(包括直接
分裂)的复合体系在第一次分裂前已有两个颈部预形成;而对于复合体系在第一
次分裂前只有一个颈部形成的事件,发生第二次分裂都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对于
大碰撞参数的反应模式大多是由参与者形成第三碎块A3,剩余的两个旁观者形
成A1和A2。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A3变得越来越小。
通过ImQMD模型还计算了在15A MeV的Au+Au三分裂反应中核子在复合体
系中的平均自由程,我们发现短的平均自由程容易产生大的第三个碎块,这个结
论支持了产生三个质量可比较碎块的能量耗散机制是两体耗散起主要作用。通
过A3与A1(A2)的相对速度与只有库仑作用下Viola systematics的偏差得出对15A
MeV Au+Au的三分裂反应,动力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对四分裂机制和反
应过程中环形核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