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由东周朝春秋时代,晋重由山西晋文公重耳晋献公子周游列国到此地本村得名晋王。
前明万历三十一年晋王在当地正处盛世时为晋王镇之称,至今留有左城一隅,不知何岁,建立的鼓谱,修观音庙后太清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庆祝立碑,全村三社群众围着关帝庙,庆祝修好的观音庙大型活动,乐器仅大鼓、锣、镜、铙、钹、泊共为击器,却演绎出惊天动地的效果,曲式威风,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驰结合,但又不离气势恢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戎相交的战场意境,场面威风,鼓舞士气,发布指令,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敲击入谱,表现出宏伟、浑厚雄壮、旷逸、气势磅礴,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它始于战争,源于民间,根植于关中,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原生态音乐舞蹈活化石,威风战鼓恢弘的气势、雄壮的曲调、铿锵的旋律、紧密的节奏,记载了多少朝代,从蒙味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繁荣,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历程,威风战鼓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延承至今。
晋王由东周朝春秋时代,晋重由山西晋文公重耳晋献公子周游列国到此地本村得名晋王,本河滩有东营、中营、西营烙印,在滩地屯兵养马,遍地发白成云,遍地苇叶都有马吃的烙印,晋重耳取妻秦穆公子世女,晋王先祖以秦氏为主,后因瘟疫,秦氏已亡,后明嘉靖年代,东西两户曹由晋地迁晋王。随后王氏,历代传言,于大明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自三世祖以后分为三支其人,于乾隆年间,旧有老灵会从新修祠堂的石碑记载,碑现正存王福全之门外,正因有东户王、大份王、五份王三大户,本村成立了西北社、西南社、东社三社为一村,每年正月十五日为纪念日,以玄妙的芯子,朴实淳厚的劳动人民勇敢打起威风锣鼓祭祀苍天,来年给个丰收年。
山西永济县是关道,而我村在关道边,至今当地群众还叫关道北、关道南之说,十里一汤,现在垆地村以南、零曲村以西就有汤房旧址。
蒲城县是将相故里,有五陵遗址(唐玄宗泰陵、唐穆宗光陵、唐宪宗景陵、唐让帝惠陵、唐睿宗桥陵),有唐朝公公高力士之墓,又有云麾将军碑、林则徐纪念馆,有古老的六龙壁,离县城20公里的东南洛河畔名镇“龙渠镇”,已改为平路庙,这镇、庙正好建在晋王村址上,这村的古老文化社火距今有几个朝代,2500多年历史,其规模宏大、形式多样,有古老传说跑马场,玄妙险峻的高芯子,多少年来都是人抬,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现改为车拉,威武雄壮的锣鼓队、社火秧歌游演为一体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蜚声海内外。
原平路庙乡晋王村545户2751人,耕地5437亩,特产苇子,古熬制门墩硷驰名,一九二二年的“八六”暴动(共产党地下组织负责人焦仲鸣领导的一次暴动)殉难地下党书记曹木海、地下党员蒋世英、地下党员曹禄生,已在一九五四年薛拴定任平路庙乡长时,由晋王戏楼旁统一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迁移在老村北门外火车路以北,建了11点时的烈士陵园,每年村学校清明节在此扫墓纪念,亦在此地爆发,共474户2442人,平路庙村城内有东西平路庙村共修的关帝庙而得名,共71户309人,而二零零九年底我村正有728户3218人。
民国廿五年,西安易俗社邀龙阳蒋太太请晋王西北社去西安芯子表演。民国卅二年西北社又出现在有名的路王塞现场。民国卅六年晋城有名的麦牛,儿子王铭鼎邀请西北社芯子表演,赠锦旗一面。解放前后,在政府的要求下,进县表演芯子两次,五六年前后大荔县西南的阿寿村先后邀请两次,赠锦旗为证,芯子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呼彩,这样古老的文化遗产,历经几个朝代,已传到我们这一代,而在我县我省的文化遗产史上无有,前明万历三十一年晋王在当地正处盛世,所谓晋王镇之称,修观音庙后在太清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庆祝立碑,就有西北社,西南社,本社(东社)见证至今立碑四队曹小谋门前。而今在我县、我 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上久有名次。